2012年11月6日,我有幸地参加由县教育局组织去横埠中心小学,听了张丽、彭智颖、黄莹莹三位年轻的特岗教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三节公开课,听了三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使我对小学语文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人有所收获,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听课体会;
一、教学语言基本功扎实,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语言基本功对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扎实的教学语言基本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了良好的兴趣。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我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时,我认为三位老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教学语言优美、娴熟、简洁、准确、感情饱满,善于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她们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三位老师的教学语言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教材,而且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设计出发备课。扎实的教学语言以及清晰的教学思路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
二、别具一格的导课,是具有事半功倍效果
导课,或称导入,也叫开讲,是一堂课的开始,是教师上课的“开场白”,是引导学生登上知识宫殿的台阶,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金钥匙,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课,会深深吸引学生和听课者的注意。这次听课,三位老师都各具特色,例如张丽老师,她执教的三年级古诗两首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故事导入,———重阳节的传说。说出古人重阳节的习俗,在自然的交流和争先恐后的回答中,引入到新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中。这样的导课可谓一气呵成,非常独特,还有彭智颖老师用谈话和掌声欢迎看图等方式导入新课,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架设起到了良好效果。
三、挖掘教材,精心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挖掘教材、精心备课是对教材的一次再开发,再认识;是对教学思路的再构建、再梳理;是实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前提。要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听完三位老师的课后,我认识到她们在课前都是做了精心准备的,搜集大量的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阅读有关的知识,课堂问题预设,扩展延伸等,抓住题眼一步步深入文本,彭智颖老师执教的《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抓住课文展现“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彭老师搜集了老教授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听我练琴的图片以及练习小提琴的过程中的视频,把学生引入情景之中,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黄莹莹老师《老人与海鸥》第二课时,抓住课文展现老人与海鸥深情的画面和海鸥的外在表现,来引导学生体会海鸥的内心世界。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黄老师还搜集了“海鸥”老人在湖边喂海鸥,以及老人的塑像,抓住课文的3个重点句,例如:“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等,反复朗读,通过引导学生感悟海鸥与老人之间的浓浓亲情,但有点美中不足的是可能前面用的时间过长,在拓展延伸没做深入引导。
四、注重引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重要一个环节
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值,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三位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齐读、放声朗读,个别读,品读重点句子。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这样情感浓厚的文章,朗读体会是升华情感的有力方法。在课堂上,黄莹莹老师多次运用语言渲染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升华情感。
总之,通过此次听课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放心,领导满意的人民教师。